www.chinawtc.cn
业内动态
百名女大学生讲述100个党史故事〡在北大红楼,寻找“光辉起点”
 
从历史深处走向光辉未来
——代开栏的话
 
胸怀千秋伟业,恰是百年风华。
 
从1921到2021,从上海石库门步步走出的征程波澜壮阔,自嘉兴南湖扬帆驶来的初心历久弥新。从建党之初的50多名党员,到如今的9000多万党员,无论是在革命、建设还是改革开放新时期,无论是奋斗新时代还是启航新征程,无论是脱贫攻坚战还是疫情防控阻击战,一句铿锵有力的“我是党员我先上”,始终凝聚人心、引领方向,一次次改写中华民族的发展进程和中国人民的前途命运。
 
回望奋斗百年路,方知征途漫漫。
 
聚力启航新征程,正当勇往直前。
 
“新时代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,青年人正逢其时”——人民领袖对青年一代的殷切期望,也是本报在《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》大型全媒体主题报道中,特别邀请百名女大学生讲述百个党史故事的初衷。这是跨越时空的深情对话。
 
伟大事业薪火相传,红色记忆永不褪色。一百年来的热血故事,由当代“新青年”倾情讲述,是对“风华正茂”的最好注解。
清丽凤雏声中,传递的,是奋进新征程的使命感,是为伟大梦想而拼搏的行动力!(中国妇女报·中国妇女网评论员 韩亚聪)

 
在北大红楼,寻找“光辉起点”
 
北京东城区五四大街29号,熙熙攘攘的长街侧畔,一座通体红砖的小楼历经百年风雨依旧傲然矗立。
 
这里是北大红楼。
 
冬日里的北大红楼,在静谧中透出厚重的历史感。中国妇女报·中国妇女网记者 刘昱卓/摄
 
这座1918年建成的著名建筑,曾是国立北京大学文科、校部及图书馆的所在地。
 
新文化运动、五四运动、马克思主义传播、北京第一个党组织……北大红楼里,留下了李大钊、陈独秀、邓中夏、高君宇、毛泽东等一批探寻救国救民真理先驱者的不朽足迹。
 
党史研究专家谢荫明还记得,40多年前他第一次踏进北大红楼时的感受。“当时这里还没有开放,是一个单位的办公地,很凌乱。但是能够进来看一看,感觉就是和书本上看到的不同,能够从这栋楼房里感受到由内而外的底蕴、厚重和光辉。”
 
红色“颜值”和红色内涵在这里交相辉映。如今,走进这座百年建筑,一间间展室、一张张照片、一段段文字,无不向世人展示着百年前那场波澜壮阔的“五四风雷”、激荡至今的爱国豪情和青春伟力。
 
一层东南角,昔日北大图书馆主任李大钊的办公室——119号房间已经复原。一本复制的1919年的台历,纸页已泛黄卷曲,时间停留在5月4日。纪念馆相关负责人介绍,李大钊在这里写下了《庶民的胜利》《我的马克思主义观》《新纪元》等重要文章,宣传十月革命,比较系统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。“每当到这里,观众都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,仿佛站在门口还可以看到李大钊同志当年在这里奋笔疾书、接待学生的情景。”
 
搜集研究史料、参加专题活动、担当授课专家、开展群众路线教育、为影视演员剧组现场讲述……谢荫明十几次拜访北大红楼,“去的次数越来越多,理解的就越来越深,得到的启示就越来越多”。在他看来,这里是新文化运动的大本营、五四运动的出发地、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窗口、早期党组织的诞生地、爱国运动的风向标和仁人志士的“纪念碑”。
 
北大红楼见证了诸多“第一”。
 
从1918年起,李大钊陆续在北大开设了《唯物史观》《社会主义与社会运动》《现代政治》等课程。这是中国大学第一次把马克思主义学说正式列入大学课程。此后,由他主编《新青年》的“马克思研究专号”,发表了《我的马克思主义观》。这也是中国第一次对马克思主义作比较系统、完整的介绍,标志着李大钊成为中国的第一个马克思主义者。
 
北大红楼里,以《新青年》为代表的刊物,让谢荫明印象深刻。“在这么小的地方,出了《新潮》《国民》《少年中国》等刊物,进行了理论探讨和思想启蒙,在全国很有影响。”此外,北大红楼里也诞生了社会主义研究会、马克思学说研究会、新潮社、国民社、工读互助团等诸多社团,“通过办刊物和办社团,了解社会需求、传播进步思想,在实践中得到了历练,许多成员成了五四运动的骨干,继而成为中共党员、党和国家的领导人。”
 
北大红楼里,激荡着救国救民真理。青年毛泽东就是在那段时间,如饥似渴地汲取各种新文化、新思想,迅速朝着马克思主义的方向发展,最终选定了自己的人生目标和政治信仰。
 
北京历史上第一个中国共产党的党组织,也“诞生”于此——
 
1920年10月,在北大红楼李大钊办公室,李大钊、张申府、张国焘三人秘密成立北京共产党小组。1920年11月,北京共产党小组举行会议,决定成立共产党北京支部。李大钊被推选为书记。
 
“北京共产党早期组织的成立,有力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北方的传播,引导了一批先进分子迅速成长,为1921年中共一大建立全国统一的共产党组织准备了条件。”谢荫明说。
 
 
在北大红楼里,妇女运动探索也开启了“新征程”。
 
 
1920年11月,北京女高师学生缪伯英在北大红楼加入北京党组织,成为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位女党员。加入中国共产党后,缪伯英工作的重点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从事妇女工作。1922年8月,她负责筹备北京女权运动同盟会。1924年3月,任中共北京区委妇女部长。1929年10月在上海病逝前感慨:“既以身许党,应为党的事业牺牲,奈何因病行将逝世,未能战死沙场,真是恨事!”
 
“我们党成立后,除了抓工人运动、青年运动,在妇女运动上也下了很多功夫,这在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全国代表大会的文件和决议中都有所体现。”谢荫明说。
 
北大民主广场、《新青年》编辑部、毛泽东在京居住地、亢慕义斋旧址……在北大红楼周围,那些看似寻常的街巷里,遍布的革命遗迹及重要纪念设施达31处。这条“红色文化带”,记录和见证着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接受马克思主义学说、追求光明的非凡历程。
 
2002年,北大红楼的一部分设置成“北京新文化运动纪念馆”,正式向社会开放;2019年9月,二层对公众开放。许多人不远千里来到这里,探寻真理、汲取力量。
 
“在这里,能够找到诸多历史阶段的光辉印记。”在谢荫明看来,北大红楼活力不朽,源自它散发出的精神力量。“爱国、进步、民主、科学的五四精神,在不同时代都具有重要指导意义,它提示每一个时代、每一个时期,每一个追求进步、推动社会前进的人应该选好定位,明确责任,既要高瞻远瞩探寻真理,又要踏踏实实躬身实践,为实现民族的独立、人民的解放、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。”
 
致敬百年前的热血青春
 
□ 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学生 高玉洁
 
为什么诸多“第一”诞生在北大红楼?
 
在讲述党史故事之前,我在心里问过自己这个问题。在翻阅蔡元培的大学教育理念、李大钊的马克思主义课程,重新认识一本本刊物、一个个社团后,我发现自己好像渐渐有了答案:因为那时候的北大既向外辐射能量,又向内凝聚力量,是新旧思想逐渐融合、在中国扎根的地方。党史之中,蕴含力量。那场波澜壮阔的“五四风雷”,那为救国奔走的呐喊声和脚步声,至今还激荡着爱国的豪情和青春的伟力。
 
李大钊、陈独秀、鲁迅、毛泽东……北大红楼里的仁人志士和历史瞬间,都足以产生划时代的历史意义。回顾这段充满激情的昔日红楼历史,我辈也从中深深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时代责任。
 
“红楼飞雪,一时英杰,先哲曾书写,爱国进步民主科学。”讲述红楼的这段故事时,我最喜欢的部分就是北大学生的各抒己见和逻辑碰撞。从这里面,我看到了思想的光芒和青年人的挥斥方遒。作为北外的学生,从入学开始,我们就在强调思辨,要勇于说出自己的想法,以理服人,我想这就是跨越时空,让我同100年前的学生产生共鸣的地方。
 
习近平总书记说,青年是祖国的未来、民族的希望,也是我们党的未来和希望。作为一名“00后”大学生,我们应该从党史里找到青年人的榜样、树立远大志向;在学习党史中激发爱国激情,塑造家国情怀;在波澜壮阔的新时代里求真学问,练真本领,以青年的热情和奉献肩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。
《中国妇女报》2021年1月19日一版
 
#百名女大学生讲述100个党史故事:请点击https://mp.weixin.qq.com/mp/appmsgalbum?__biz=MzA4NzAzNjYwNw==&action=getalbum&album_id=1797687226839908352&scene=173&from_msgid=2652626745&from_itemidx=1&count=3&nolastread=1#wechat_redirect